深度|一号文件剑指乡村振兴 多重考验下银行如何破局涉农信贷?
财联社2月25日讯(记者 彭科峰)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,是金融业天生的使命,助力“三农”同样也是如此。
近期,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,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。2月24日,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也公开表示,“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农业农村领域配置”。
那么一号文件出台以来,银行业加大“金融为农”当前有哪些动作?面临哪些挑战和担忧?财联社记者就此进行了多方调查采访。
大行积极响应: 助力春耕生产 加大信贷投放
财联社记者获得的信息显示,作为三农服务主力军,在“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农业农村领域配置”方面,农业银行、邮储银行等国有大行一直在积极响应。
昨日晚间,农业银行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独家介绍称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布2025年“一号文件”,对采取有效措施强农固本提出最新要求。
“当前,全国春耕春管由南向北陆续展开。农业银行切实履行国有大行责任担当,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、服务“三农”工作的首要位置,持续加大农户贷款投放力度,助力农业春耕生产,全力做好国家粮食安全领域金融服务。”农业银行相关人士介绍道。
2025年初至今,农业银行粮食安全领域农户贷款增速已超10%。同时,该行下属分行也在积极行动。比如开年以来,农行湖北分行围绕农资生产企业、农机农资生产供应、粮食加工流通等重点服务对象,已投放粮食重点领域贷款65.77亿元,全力支持春耕备耕。
今日,邮储银行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介绍,该行认真贯彻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等,瞄准建设农业强国目标,充分发挥服务乡村振兴主力军作用。其提供的数据显示,仅以农田建设为例,2024年邮储银行高标准农田及耕地业务贷款增速52%。目前,拟合作相关项目预计授信超百亿元。
股份行和中小银行:有人积极探索 有人顺势而为
从财联社记者走访的情况来看,除了一些农商行、农信社、村镇银行外,目前国有大行、股份行对于一号文件的响应、金融助农的态度最为积极。但因为种种原因,部分中小银行对于涉农信贷却相对冷静。
昨日,中信银行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介绍,该行一直积极响应中央有关乡村振兴的号召和一号文件等,多方面参与三农信贷。“近期,我们还发布了针对乡村振兴的‘五融’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系。”
从公开信息来看,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,中信应该也是第一个发布助力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系的银行。据中信银行介绍,“五融”综合服务体系涵盖“融资、融智、融产、融建、融销”等五大领域。其中,“融资”旨在通过股、债、货、投等综合服务,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新路。
“至2024年末,中信银行已经为全国超过1万家涉农企业提供信贷支持,涉农贷款余额近4500亿元。”中信银行人士介绍道。
对此,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向财联社记者表示,旗下具备多个实业集团的大型银行集团,在助力乡村振兴、极大涉农信贷投放无疑更具优势。“在提供信贷支持之外,针对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相关产业无疑更为重要。这方面中信、光大等相对其他银行可能空间会更大。”
不过,有江浙沪上市银行人士向财联社记者坦言,从其了解的情况来看,大部分城商行对于涉农信贷的兴趣并不算大。这主要是因为,城商行的客户基本都在城市和城乡结合部,多年来的主要业务和农村关系并不太紧密,“除非有农村拆迁户需要大额存款或者进行财富管理”。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定位,如果没有强制要求,大部分中小银行还是会基于原有惯性,做好工业企业、地方政府、小微等方面的信贷工作。
“从过去的经验来看,国有大行、农商行、村镇银行、农信社才是服务三农的主力。”上述人士坦言,因为种种原因,前些年一些农商行、村镇银行对本地的“三农”信贷也不算太上心。
困扰“三农”信贷增长的因素还有哪些?
在当前,让更多金融活水注入乡村振兴,阻碍因素有哪些?在财联社记者走访中,多名业内人士仍表示,阻碍因素仍然不少,一些甚至短期内很难克服。
上述江浙沪银行人士表示,“三农信贷”无法高速增长的最大短板,在于农业天生的短板。很多种植产业、农户主体都是靠天吃饭,一些农产品和产业受天气等自然灾害、病虫灾害的影响非常大。遇到极端天气,农户血本无归,银行也难以追偿,这自然影响银行涉农信贷投放的动力。
“银行也是经营性企业,需要有业务考核。三农产业相关的风控相比对公、个人房贷等明显压力更大,不可靠性更突出。因此,一些中小银行不愿过度涉足‘三农信贷’,是有道理的。”上述银行业分析师向记者指出。
上述江浙沪人士进一步指出,阻碍银行发力“三农信贷”的,还有网点布局、人员投入和风控因素等。
从其了解的情况来看,大部分涉农信贷都靠银行工作人员上门发掘、推销,也就是说,银行必须在当地有实体网点,有常年累月扎根在此的员工,才能第一时间发现农村地区的信贷需求,从而进行贷款审核和投放。“相比对公等业务来说,涉农信贷大部分都是主动下农村、求着人办理。并且,大量涉农信贷都很难找到合适的抵押物。”
显然,要想在很多农村地区布局强有力的网点,不但需要前期投入,还需要高额的人力成本。这对当前很多不算缩减网点、优化人员的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来说,显然不太现实。
“在贷款审批方面,一些中小银行即便有动力去发放农业贷款,但其技术实力、风控水平也是考验。”上述江浙沪银行人士表示,一定程度上,国有大行可能比农商行、村行、农信社更有技术优势。他认为,要想银行加大对涉农信贷的支持,科技金融的助力必不可少。
从财联社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,的确有国有大行加大了对涉农信贷的科技投入。
农业银行向财联社记者独家介绍,该行联合农业农村部创新针对种粮农户推出“粮农e贷”专属产品,在“惠农e贷”产品基础上,积极运用大数据、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,联动农业农村部门、粮食产业链核心企业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、农险公司、农担公司等涉农组织机构,进行系统对接,精准识别粮农客户,开展批量化、精准化信贷服务,提高支持效率。年初至今,农业银行“粮农e贷”增速达14%。
另外,多名业内人士表示,综合考虑银行业各类贷款不良数据,涉农贷款的不良可能会整体高于商业银行整体不良率。这也是“三农信贷”扩张的阻力之一。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《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行业发展报告2024》显示,截至2023年末,农合机构不良贷款率3.49%。
连日来,财联社记者向多家银行询问其涉农信贷不良率的情况,均未获回应。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内部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,该行涉农贷款不良率低于全行平均贷款水平。
“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人口的聚集,乡村振兴一样也需要以人为本。”上述银行业分析师进一步指出,从宏观的角度来看,唯有让农村聚集更多人口尤其是年轻人,银行业的涉农贷款才会有的放矢、快速增长。而这一切,更需要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合力。
发表评论